7月28日,生態環境部在7月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,今年上半年,我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107起,生產安全事故、交通運輸事故是引發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原因。石油和化工行業作為導致突發環境事件的主體之一,在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發生、完善應急處置機制、降低環境風險等方面,尚需要進一步加強。
石化行業突發環境事件高發
據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,2020年上半年,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107起,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2.5%。其中,生產安全事故引發50起,交通運輸事故引發42起,違法排污引發4起,自然災害引發4起,其他原因引發7起。從事件原因上看,生產安全事故、交通運輸事故仍是引發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原因,兩者合計超85%。
盡管突發環境事件數量總體有所降低,但是從事件發生原因來看,石油和化工行業仍占有相當的比例。特別是交通運輸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,多數與危化品運輸有關。
應急管理部公布數據顯示,近年我國發生的?;肥鹿手?,77%發生在運輸階段,?;肺锪饕呀洺蔀槲;钒踩酗L險最高的一環。特別是以溫嶺“6·13”槽罐車泄漏燃爆重大事故為代表,上半年我國?;肺锪黝I域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居高不下。
6月14日,交通運輸部印發《關于切實做好?;愤\輸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工作 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緊急通知》,部署加強行業安全生產工作。然而,據不完全統計,在“6·13”事故發生后,6月18~24日,我國各地又相繼發生8起?;肺锪靼踩鹿剩婕暗奈;钒ㄒ宜嵋阴?、噴氣燃料、液化天然氣、汽油、三氟化氮、甲醇、液化石油氣等。
預防與處置尚存薄弱環節
近年來,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出現的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發生,包括渤海灣溢油污染、松花江水污染、常州外國語學校土壤污染等事件,引發社會高度關注。
業內專家表示,近年來由于安全生產監管力度較大,不少化工企業加強了?;钒踩a的事故預防和監管,但是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相對薄弱。不少突發環境事件,由于并未出現人員傷亡,往往為化工生產和物流企業所忽視。
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就表示,在危險化學品運輸方面,?;窂某鰩斓饺霂?,如果運輸途經人流密集區或者水源地附近道路,一旦發生事故,危害極大。而且,一旦發生爆炸、火災事故,就要進行救援消防,過程中會產生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水。這些污水如果不妥善處理處置,就會對周圍的地表水乃至地下水環境造成污染和傷害。
生態環境部應急中心有關負責人也表示,部分地區在組織開展環境損害評估時,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、評估內容不全面、技術體系不完善、信息公開欠缺等問題。
對此,生態環境部上半年發布的《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直接經濟損失評估工作程序規定》和《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直接經濟損失核定細則》明確提出,突發生態環境事件發生后,應急處置階段的直接經濟損失,由肇事企業“買單”。
比如,飲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事件影響、臨時啟用備用水源鋪設引水管網產生的費用,某些應急處置現場無可通行道路臨時修建道路產生的費用等,也都納入了應急處置費用。
需加強應急處置與協同監管
同時,各省生態環境部門也相繼出臺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,加強組織建設、應急演練,進一步提升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和協同處置能力。
例如上半年江蘇發布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,在“組織機構及職責”中完善了應急組織體系,調整了環境應急指揮機構的組成和職責;“監控預警”中完善了信息監控和預警措施;“信息報告”中增加了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快報的要求,對涉及飲用水源地、重金屬排放、敏感事件、群體事件等九類情況提出快報要求,并對信息報告內容作了具體規定。
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,有效處置突發環境事件,7月以來,山東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積極開展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。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、廳長宋繼寶到菏澤市,以“四不兩直”方式暗訪汛期環境應急工作,對菏澤市、縣生態環境部門環境應急隊伍進行了檢驗性拉動。隨后,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還聯合山東省天然氣管道有限責任公司,組織開展了油管泄漏著火等實戰背景下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。
針對轄區內危險化學品企業多、分布廣,生態環境安全防控形勢嚴峻、任務繁重,7月20日,寧波正式組建市環境應急“三庫一隊”(即應急專家庫、應急物資庫、應急信息數據庫和應急救援隊),將有效提升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對能力,從物資調度到救援處置,從信息支撐到專家指導,形成鏈條式的應急救援機制。
寧波市環境應急“三庫一隊”將構建具有寧波產業特色、環境應急特點和聯系緊密、專業高效、24小時響應的環境應急專家體系,形成涵蓋酸堿中和、絮凝沉淀、吸附凈化、油污染處置、個人應急防護等13種、1.3萬噸環境應急物資的保障體系,初步測算能基本滿足各類型、各等級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處置需要。
劉友賓表示,生態環境部始終堅持并落實好“有事沒事當有事準備,大事小事當大事對待”“五個第一時間”等有效做法,從嚴格環評把關、加強預案管理和預警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強環境風險管控,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,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。
專家還提出,在?;愤\輸途中,應該強化全程跟蹤管理,重點是加強多部門協同聯動,生產、交通、公安、應急、環境等部門通力合作,才能保證?;愤\輸的全過程安全。